本文共 1179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本书是作者在CUDA疆域探险数年的经验总结。最初开展的是容积医学影像(volumetric medical imaging)、2D和3D成像(即透视和CT扫描)的配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(computer-aided design)和增材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)的新方法研究。随着CUDA的效用和重要性变得愈加明显,分享对CUDA的欣赏和经验无疑是非常正确的。我们创建了一门专题性的CUDA应用课程,课程面向专业分布很广泛的学生,只需他们具备基本的计算经验即可。本书的写作是在三次课程讲授基础上进行的,课程历经完善,已发展到包括系统配置、CUDA样例、C语言编程基础速成、CUDA的并行化模型(同时包含了实现它们所需的超出C语言基础知识之外的东西),另外对一些实用的CUDA特性予以全面讲解,包括原子功能、共享内存和交互式图形学。所有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为期10周一个学期的前半部分,其余时间专供项目实践和学生演示之用。每个学生在第5周进行项目选题的演讲,在最后的第10周,对所做项目进行展示。在两者之间的课上,安排为答疑时间和(教师或客座专家)分享创建和使用CUDA应用的经验。与本书的逻辑结构对应,课程的执行流程大致如下:
系统配置和初始CUDA样例运行:附录A、附录B和第1章。
C语言基础:附录C。
CUDA基础,包括并行模型和关键语言扩展:第2章和第3章。
交互式图形学:第4章。
共享内存:第5章的第一部分。
原子功能:第6章的第一部分。
项目:让学生自由探索剩下的第5~9章,寻找项目实践的灵感,鼓励他们积极编写代码,并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去克服其中碰到的障碍。
虽然本书的组织跟课程有一定的关系,但涉及的内容大多是无向导的CUDA世界,如此偌大的疆域,很难不迷路。我们搜集并查阅了很多材料,包括书籍、示例代码、研究类论文、研讨会讲座,以精选出学习CUDA必需的那些知识,能够让外行工程师也知道利用如CUDA这样的强大工具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到。我们真诚希望,本书可以同时支持个人学习和课堂配套教学;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帮助你避开拦路虎,让你的CUDA之旅更高效、更愉快、更有收获。
转载地址:http://dqfyl.baihongyu.com/